当前位置: 首页 - 越剧知识 - 越剧流派论

越剧流派论

2024-10-21 越剧知识 0

越剧流派论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流派。如20世纪40年代涌现的第一代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建国后,又涌现了第二代流派: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张云霞的张派,吕瑞英的吕派,金采风的金派,张桂凤的张派,毕春芳的毕派,王文娟的王派……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争奇斗艳,各具独特的色和香,装点着越剧艺苑的满园春色,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人们喜爱越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越剧拥有一批独树一帜的流派;观众中有许多人是“袁派迷”、“尹派迷”、“范派迷”、“傅派迷”、“徐派迷”……对某一流派特别欣赏、格外喜爱,以至到了入迷的程度。这说明流派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值得认真研究。

流派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这一概念,内涵相当清楚,而外延比较模糊。其内涵以独特的风格为核心,具有从主体派生出来的含义,而外延却有不确定性。由于独特风格是逐渐形成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稳定有一个过程;某种风格被人们认可、接受,也非一蹴而就,同样有一个过程。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流派被人们公认,是在某一风格形成之后,因此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流派起初只被一部分人所认可,而另一部分人并不认可,甚至引起争论;最后获得公认,应该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流派的内容,应该包括表演、唱腔以及相关的拿手剧目、最擅长也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气质、审美情趣和艺术理想、艺术追求,在各个方面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但其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最易为观众接受的,首推唱腔。因为,唱腔是戏曲塑造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段,也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表演手段通用性较强,譬如京剧、昆剧、川剧相当多的表演程式可以吸收借用(当然也要消化融会,这在后面会谈到)。但唱腔不行,最多吸收一些音调,否则剧种特点就失去了。另外,唱腔作为听觉艺术,比较容易流传,容易被爱好者学习,尤其是特征识别音可以给人更深的印象。所以人们常常说的越剧流派,主要指流派唱腔。不过我们要认识到,唱腔不是孤立的,它是综合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与表演、剧目结合在一起的,流派唱腔的创造有相对独立性,有些剧目不怎么样,但优秀的唱段却流传下来。然而,从根本上说,优秀的流派唱腔总离不开剧目、人物,不能本末倒置。

流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流派的繁盛,是剧种成熟和兴旺的标志

流派是一个剧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个剧种尚处于幼稚的阶段,表现手段贫乏,曲调简单,就不具备产生流派的条件,还没有派生能力。犹如生物只有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进入成熟期时才有繁育能力一样,只有当剧种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积累了较丰富的艺术经验,尤其是唱腔的发展能表现复杂的情绪,才有可能衍化出色彩纷呈、风格迥异的流派。如越剧男班时期和女班的〔四工腔〕时期,尽管也出现了一些著名演员,其中有一些如“三花一娟”在表演和唱腔方面还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越剧整体上还不够成熟,曲调比较单一,难以表现复杂的情绪,因此那时并没有流派。只有经过改革产生〔尺调腔〕之后,艺术思想上更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细腻揭示,曲调更富有柔美性、抒情性、戏剧性,为抒发不同感情提供了良好基础;同时它又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旋律、结构、过门、润腔可以使演员的独创性和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这才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越剧流派只能产生于〔尺调腔〕时期而不能产生在〔四工腔〕时期,就是这个道理。

二、流派集中了剧种的精华,体现着剧种的优秀成果和高水平

流派是在剧种发展过程中,艺术家锐意创新的结果,因此它集中体现着艺术家的创造力。这种创造,推动着剧种的发展,丰富着剧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扩大了剧种的影响力。绝大多数优秀的流派唱段,都是剧种代表作或艺术家代表作中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加工、反复锤炼而成的。时间在不断地选择和淘汰着艺术,有一些经不住时间和观众的检验,而能够流传下来的,说明它们具有艺术上的特色和成就。袁雪芬的《香妃》、《西厢记》、《祥林嫂》中的唱段,音乐语汇、唱腔结构、润腔方法,都有独特的创造,有的还在声腔方面有突破和发展。尹桂芳的《何文秀》、《沙漠王子》、《浪荡子》,创腔或吸收新的因素,或在板式安排和起调、甩腔方面独具匠心、独标一格。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陆锦花……哪一位不是如此?经受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流派,是宝贵的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积累。如果否定流派,实际上就是否定剧种的优秀成果。

三、流派为进一步的创造奠定了现实基础

流派既然集中着剧种的精华,那么在进行新的创造时就离不开它们。流派是否定不了的,因为是客观存在。曾经有人要抛弃流派,平地起炉灶搞什么“越歌”之类新歌舞剧,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无视历史和现实,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而是以某种理念(何况还往往是受到“左”的影响的理念)取代现实,这实际上是一种。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现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在今天从事创造时,首先是需要认真继承越剧流派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藐视流派,随心所欲,并不明智。

四、流派对应了观众的多样化审美需求

越剧流派因为是剧种精华,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越剧观众可以说是在越剧流派的滋养下形成群落的。无论是电台、电视台的点播,还是业余爱好者的演唱看,观众最喜爱的几乎都是流派唱腔。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定势,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正可以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雷同划一,是艺术接受之大忌。人们喜欢有多种多样特色的艺术,也可以最喜欢某种特色的东西,而不喜欢平庸的东西。否定流派,轻视流派,实际上是一种无视观众欣赏心理、不尊重观众的表现,最后的结果难免是被观众所抛弃。

流派产生的条件

与其他一些剧种一样,越剧流派往往是以某一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的,是某一艺术家长期实践、不断创造的结晶,而且往往是被人们逐渐认可的,从来没有一位艺术家先打出一个什么流派的旗号再来刻意制造流派。那么流派是怎样形成的呢?茅盾在为周信芳舞台生涯60周年的题词中曾这样作了概括:“艺术流派之创始和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初是某一艺术家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这个风格在艺术实践中逐渐臻至完善和成熟,于是在群众中建立了威望——这时,所谓某派某派者是经过群众批准了的。艺术家之独创的风格之所以形成,是一个艺术锻炼的问题。然而,不光是艺术锻炼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和艺术家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乃至世界观都有关系。同时,个人风格也不是向壁虚构出来的,而是艺术家在广博地观摩、钻研许多前辈和同辈艺术家的卓越成就以后,再融会贯通而创造性地发展之结果。”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流派形成的规律,同样符合越剧流派的实际。

流派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离不开剧种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师承关系和横向的广采博取,需要从前辈和同辈那里吸收营养,否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根深才能叶茂,沃土才能育出壮苗。流派既不能自封,也不能人为树立,而要靠独特风格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并得到观众和行家的承认。流派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这里不能颠倒因果关系。自封的和人为树立的流派不会有生命。越剧最初并没有流派,谁也没有想到刻意创造个什么流派。袁雪芬当年想到过要创立一个“袁派”吗?没有。她就是一个剧目一个剧目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袁派”是广大观众长期欣赏了她的有鲜明风格的艺术之后叫出来的,是得到越剧界公认的。同样尹桂芳当初也没有刻意去树立“尹派”的旗帜,“尹派”是观众和行家对她的独创性风格认可的结果。其他流派无不如此。

流派的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丰厚的积累。包括对名师的承传,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吸收和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的核心,是认真继承、掌握别人创造的艺术成果,并把它们化为自己的财富,拥有进行艺术创造的手段,通晓艺术规律。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形成流派的基础,犹如果树没有一定的养分积累就不可能有花芽分化一样。袁雪芬、尹桂芳等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各自的流派时,虽然只有二十几岁,但都在舞台上演了十几年,每天起码演两场,每个人都有演出七八千场的实践经验;她们在科班里不仅学了本剧种,还学了徽班、绍兴大班等其他剧种,出科后又广泛吸收了昆曲、京剧、电影、话剧等艺术品种的营养。没有这些积累,他们不可能创立自己的流派。

二是独创的风格。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爱好、经常演出的剧目和角色,对传统的规范有所突破,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流派是创造的结果,没有自己的创造,就只有剧种的共性,而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也就无所谓流派。独特风格,不仅是艺术技巧、艺术处理的问题(尽管这些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思想气质、审美情趣、艺术修养、艺术才能等精神特点的表现。马克思曾引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布封的名言:“风格就是本人”,把风格理解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页)。茅盾认为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和艺术家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乃至世界观都有关系”,这是十分正确的。风格与艺术家的人格分不开,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才会比较全面。

三是广为流传、流行。尽管艺术风格带有艺术家个人的特征,但流派不是个人孤芳自赏的东西,它需要观众的认同,需要一批追随者的学习、仿效。“流”有流动的含义,从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流向四面八方。流行是占领空间,在较为广阔的空间中为众多的人所喜爱;流传是占领时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生命力。“派”则是群体的概念,有一群人才能成派。像袁派,从袁雪芬的独特风格形成起,她的唱腔就通过演出、电台、唱片广为流布;从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风、张云霞到朱东韵到今天的方亚芬、陶琪,师承、学习袁派者延绵不绝。尹派也拥有众多的知音,从尹小芳、筱桂芳到陈东文、宋普南到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每个时期都有传人把尹派艺术带给广大观众。每个流派都有一批传人,才使多姿多彩的越剧流派如同鲜花般在舞台上喷芳吐艳。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即独创的风格。这是流派形成的关键。没有独创的风格,即使积累很多也只能是对别人的复制、模仿,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传人。而要形成独创的风格,有平等竞争的环境,有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剧目经常演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出现一批观众喜爱的流派,与几位流派创始人有各自的剧团并在其中领衔演出有很大关系。她们各有自己的剧务部,都团结了一批熟悉自己长处和局限的编导人员,剧目的选材、风格、构思,每个剧团都各有特点。编导对主要演员十分熟悉,甚至连唱腔擅长什么韵脚、不擅长什么韵脚都一清二楚,在创作时力求扬长避短。剧团之间互相竞争又存在事实上的互相交流,一个剧团出了有影响的新戏,其他剧团会另辟蹊径创造另有特色的新戏。竞争的机制和环境,使大家意识到有特色才能生存、立足,才能赢得观众。这种机制直接促进了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建国后,剧团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但第二代流派,也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条件下通过不断创造、通过竞赛逐渐形成的。戚雅仙和毕春芳、张云霞都有自己领衔的剧团;陆锦花、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都通过创造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并进而发展成流派的。没有竞争、竞赛,艺术创造力会受到严重束缚。流派总是在竞争、竞赛中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一个流派也就等于没有流派。

标签: 茅威涛越剧五女拜寿dvd越剧是哪个省份的戏曲手心手背都是肉越剧原唱中国十大越剧演员越剧角色

上一篇:第四节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