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论
2024-10-21越剧流派论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流派。如20世纪40年代涌现的第一代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建国后,又涌现了第二代流派:戚雅仙的戚派,......
越剧流派论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流派。如20世纪40年代涌现的第一代流派: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建国后,又涌现了第二代流派:戚雅仙的戚派,......
越剧表演既体现着中国戏曲表演的共同规律,如综合运用唱、做、念、舞(打)多种表现手段创造舞台形象,表演虚拟化、歌舞化、节奏化,运用程式和注重形式美等;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吸收了话剧、电影表演讲究内心体验,重视真实性的特点,以刻划人......
一、越剧灯光的发展。 1、从平光照明到气氛体现。 越剧初期,各班社演出时的照明器材,主要是靠就地取材来解决的。如在山区庙台、草台演出时,照明就取材于山里特有的“松明柴”(松树枝)或“亮篾”(浸水后再晒干的毛竹片)点燃发光;在平原的农村......
一、越剧各个时期化装的形式与特点。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男角多不化装,男演女角,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胭脂和“燥粉”(干铅粉)。有的草台班女角化装,两颊用红蛋壳、红纸舔湿搽腮红,不画眉、不点红,或用镬灰(锅底灰)画眉,称“清水打扮......
越剧布景,通过40年代的探索实践,产生了与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各种样式,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以后,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舞美设计也更上一层楼,布景的样式,在写意、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1.......
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逐渐衍化,从单纯到齐全。在初期,由于剧目多为表现农村中爱情、婚姻题材的“对子戏”,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以后随着题材的扩大,发展为“四柱头”(又称“四庭柱”,即“三......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小歌班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台上所用道具模仿京剧、绍剧,并由“检场”人(越剧称“值台师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只大木箱(俗称“百宝箱”)里。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头”师傅租来的。以后,主要......
越剧表演有程式,这些程式主要是从绍、京、昆等古老剧种吸收而来,也有少数程式吸收自其他地方剧种,吸收后融化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越剧演员为掌握程式技巧,从学戏之初便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形体训练从站法、手法、腿功、腰功开始,属共同训练项目......
越剧导演的作业程序与工作方法,虽因人(导演个人风格)、因情(如赶任务等)而异,但仍有其共同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有如下操作过程: 一、研究分析剧本。 阅读、查阅、观摩与本剧有关的历史、文物和剧种同类题材等文字与音像资料。对时代背景、主题......
效果: 越剧在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在需要用声音来表示剧中的特定情境、渲染气氛时,是由乐队用乐器来模拟的。如用锣鼓打出“更鼓”声,用唢呐吹出“马嘶”声和婴儿啼哭声,用堂鼓击出“战鼓”声,用小锣击出“水”声,用胡琴拉出“开门、关门”声等......
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则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不......
越剧因历史短,出自本身的谚语、口诀较少,大多从民间和京剧、绍剧方面流传进来,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千斤念白四两唱”、“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等。现选择较有自身特点的略记如下: 为口饭,落个难。 台下宁让一寸金,台上不让半分春。 ......
第一节沿 革 越剧表演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从无到有的模仿阶段。 越剧从曲艺形式的唱书转化而来,第一批男班演员全部为唱书艺人,从未受过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训练,除沿用唱书的曲调外,在表演方面一无所有。初期,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也......
3月29日上午,上海大世界的《〈山河恋〉及“越剧十姐妹”七十周年特展》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十姐妹”的家人。他们中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儿子、儿媳,尹桂芳的外甥女及其女儿,傅全香的侄女,张桂凤、徐天红的女儿及吴小楼的儿子和女儿等。十......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导演:黄沙。上海越剧院演出 一、关于主题与意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家喻户晓的戏,它表达了千百年来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与理想。全剧的发展与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通过祝英台争取出门求学的斗争,表达了她......